乐纯:互联网酸奶的味道聚合了多少情怀与抚慰,才情与颜值
真格动态 | 真格课堂 | 真格故事 | 真格分享 |
创业干货,来真格的! |
面对传统FMCG(快消品)公司的销售下滑,有人说:“是互联网和电商杀死了传统大品牌。”也有人说:“是‘消费升级’的时代客户的判断越来越理性,所以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不再适用。”还有人说:“是客户喜新厌旧导致传统品牌走到了下坡路。”
但与市场的整体颓势相反的是,一批新生的“互联网消费品品牌”正在逆市崛起。它们依托电商渠道进行销售,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来进行宣传和推广。但当许多传统企业也开始进军电商渠道,投放网络营销。但是在尝试后发现,依葫芦画瓢并没有得到预想的结果。
乐纯的创始人&CEO Denny认为,传统FMCG企业失利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其企业的组织架构已经不能很好的洞察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未来的FMCG公司的架构,应该是以激发核心消费者群体,将消费者的需求反映在产品中并自发推广的柔性架构。优秀的FMCG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产品和消费者的运营能力。
本文授权转载自 | “红沙发RedCouch”(ID:RC4startup)
本文由乐纯创始人&CEO Denny Liu在 Zhen Residence(真驿站)上的分享整理而成。真驿站是真格基金系列活动之一,定期带领海外留学创业者走访参观真格所投资的公司。
消费升级环境下消费品市场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我们选了一个品类——酸奶。当初在选品类的时候,其实有2个很重要的考虑。
首先你一定要是一个健康的消费,那这个就筛掉了很多的产品。
第二个选择就是它一定要非常高频,高频到它要是一个Refill Product,就是它断货了以后你要不断去Refill(复购)。满足这两个特性,尤其满足第二个特性的产品,就有可能做成用户驱动的模式,也就是你在商业逻辑或用户体验的方面,你能够绕过渠道的依赖。
我们做互联网就会讲,你越是低频的东西就对渠道的依赖越高。比如像携程这样的,你越是低频,你在早期起来的时候对于搜索引擎的依赖是非常非常大的。越低频的东西对渠道依赖越高,越高频的东西对品牌依赖越低,这是一个比较基本的商业逻辑。
▲乐纯酸奶
后来我们就看了一下符合这个条件的有几个品类,酸奶是存量最大的。它基本上不需要教育,中国人都是吃酸奶的。比另外一个东西比如果汁,果汁不是C端消费者在家里消费的,它有很多2B的场景在消费,比如说餐饮啊,酒店啊。你要做一个2C的品牌,它是不具备这个场景的。那酸奶它就符合这一点,它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是它不好的就在于,它是中国食品市场目前来说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你能看到所有的巨头砸广告,砸的最凶的就是酸奶。它也是过去5年里增长最快的,唯一一个2位数百分比增长的品类,所以这是它的一个缺点。
那这个时候你就要想你跟这些巨头竞争,差异化的点在哪。其实它本质其实就是乐纯的一套运营体系完完全全不一样的。哪怕今天你跟我做一模一样的产品,我都是在运营体系上面跟你不一样的。使得我在最终让用户感知到的价格、品质、新鲜度,这三件事情上面可以有一些竞争力,这个是当时的一些想法。
从做品牌的角度肯定是从高往低做,我们整个的策略是:你先是一个高定价的产品。当时我们找15快这个定价,是我对于2、3、4线城市的理解。他基本上都具备这个消费能力,15块钱本质上就一杯珍珠奶茶的钱。
但是再往下我们今年就会有一个10块钱以内的。再往下做5块钱的我也能做,但是5块钱我就做普通的酸奶,我普通的0添加也能做。但是未来我先把15块钱做好,然后再到10块钱,再到5块钱。
然后我们做的品牌也是,比如我们先做最高端的酒店;然后再做希尔顿、万豪;然后再往下是高端餐饮;再往下是健身房;再往下是Seven Eleven这些;再往下最后做到商超。如果最后我们进商超的话,我们基本上就是5块钱10块钱左右的价格,而且我对商超盈利的期望都没有那么高。
我们现在整个渠道部门是在 Growth Team 下,渠道是帮我做 Out Reach 的。就是它要让客户尽可能多的触达到这个产品,但是我再通过产品和各种方式把他转化到我线上来。其实有点类似于以前三元和光明订奶的那种,就是它有它的 Out Reach,但是它最赚钱的部分是它订奶的服务,因为那个是直销的部分。
我们给出远超竞品的BOM(Bill of Material物料清单)预算,就我们每一盒酸奶BOM成本基本上在5到6块钱,很多酸奶零售价也只要5到6块钱。即使蒙牛伊利能做到第1第2点,它们也很难去给到这么大预算。
但是你要支持这个预算,你是需要你的整个成本结构去支撑它。因为在零售渠道里,在大流通渠道里你这个东西的BOM是6块钱,你这个东西起码要卖20块以上。你是不可能卖15块钱的,你怎么也做不到,所以这个时候你要卖15块钱你还能赚钱是有挑战的。它的挑战归根结底又回到了,你的运营体系跟组织架构上面来。
所以我想的最多的是:你的本质是一个快消品公司,你的核心运营体系究竟是什么,它的可复制性跟它的规模性在哪里,这是我想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它其实在我在做乐纯的过程中就在不断的验证这个事。我跟我团队也经常讲,其实整个公司最核心的是打造你的核心运营体系。当你的产品有可能过了那么几年不那么流行了,它流行的有可能是另外一个产品。你如果光靠产品,它肯定是一个很单一的东西。那如果你的核心竞争力是比起蒙牛、伊利、光明、康师傅更有竞争力,而且是他们没法抄的。没有办法抄的是我刚才讲的那个组织架构的问题,因为组织架构是最难调整的东西。
我就提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原因杀死了大品牌?答案既不是互联网,也不是所谓的品牌营销,我这里的答案就是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
在现在这个时间点,大家在聊所谓的消费升级。所谓满足用户的需求能力就是,你能持续不断的满足用户新的需求,就是用户的选择越来越多。有些做的比较好的消费品公司比如说统一,上新的速度非常快,同时消费者的情感需求越来越多。
为什么统一、康师傅甚至包括蒙牛在那个年代非常成功。大家需要的是一个大品牌,大品牌代表了安全有保障,但是现在大家已经对大品牌不Care了。他需要的更多的有可能是:这个是体现我的身份感,这个是给我特别强大的安全感,这是蒙牛这种给不了的。还有一些是我要装逼,等等这些都是消费者有的一些情感层面的需求。
那第三点就是他的迭代速度,也非常非常快。你去看像日本的整个消费品市场,你可以理解为中国在未来的五年十年内就能达到那个状态,整个迭代速度非常非常快。其实我觉得快消品就非常像快时尚公司,它面临着同样的市场。所以它在同样的内部公司运营方式上面,包括你怎么做推广怎么做品牌方面就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所以当我们在打磨的时候,比如我们接下来要做零食了,那我们 GrowthHacking 的工具,它是完全赋予我一个新的品牌,一模一样我来用。就是这些HTML5的页面或者一个提醒的Push,CRM的会员等级也是一样的,我只是改一些参数而已。然后客服部整个围绕用户体验的部门是 to C的。
你看可口可乐也有类似的部门。可口可乐也有IT,也有供应链,也有做物流的,也有做客服的,但是所有的都是服务于渠道商。就是可口可乐的客服没有一个,服务于 to C 端用户的,也没有一个直接送到你家里的物流,那这些问题运营体系是最核心的。这个是我们认为往后持续发展的时候,你跟其他的大公司做竞争你的竞争优势究竟来自哪里,我们的观点是我们在打磨的这套东西。然后任何一个公司要来Copy这样的东西,是需要真正伤筋动骨的。这是我觉得讲到乐纯,你不断的深挖后最有价值的部分。
我一直有个观点是:未来的品牌,一个像百事这样的品牌集团公司,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能够同时运营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小众的品牌。第一小众的品牌是具有很强竞争力的。我的判断是未来像王老吉这样单品一个SKU一年能做300亿,这样的Case会非常少,对于创业者这样的机会就更加少。但是一个品牌一个品类做个几十亿,我觉得是非常合理的。那这个时候你的规模效应就真的来自于,我能够同时运营10个50个亿盘子的品牌。而且每个品牌它之所以有比大众品牌更强的竞争力是在于,我瞄准了很细分的一群人。那我的从品牌定位到包装到价格到传播策略,都是针对这群人的,那一定是具有更强的竞争力的。
如何结合消费者运营出有参与感的产品和品牌
在做产品研发时,这个也是从我们一个大的用户Base上出发的。我们在讲用户Base的时候都会分成1%-9%-90%三段人。
1%用互联网人说的叫UGC用户,他是内容创造者。他具备极其强的创造力,他可以跟你一起来倒腾某一个配方,他能够帮你拍很多照片,他可能自己还会写文章。
然后9%的是分享型用户,就是他虽然不能够参与创造一些东西,但是你做好吃的他会帮你拍朋友圈分享,做好的内容他也会去分享。
金字塔下90%的是你真正的消费用户,他们永远不来参与不去倒腾也不会去分享。他就是很高冷的,但是他就是一直在买买买。在整个梯度里你会发现90%的人,是受9%的人影响的,然后9%的人是受1%的人影响的。在1%-9%-90%的这个模型你会发现,它是以多个梯度存在的。
我上周在百事还讲这个事,我小时候从来没有喝过可口可乐。我后来就在想我为什么喝百事,后来想到应该是我圈子里的,那个Popular Kid他喝百事。然后我就跟着他大家一起打篮球的时候说“老板来罐百事”,我要是买罐可乐显得好奇怪。所以相当于在那个族群里他就相当于那1%。但是他又是受到一些影响的,有可能他的哥哥姐姐或者爸爸妈妈是他的1%,他的爸爸妈妈可能又有一些朋友圈又受到某一个KOL的影响。所以这个1%-9%-90%的模型是以多个梯度存在的。
那最终你挖到上面的时候,可能是我们叫做意见领袖(KOL)或者所谓网红的这些人,但是它是多个梯度存在的。于是我们找到的最在乎榴莲的人,他就是在榴莲这个品类里他有可能是金字塔上最1%的人。我们找人的时候他要兼具2个条件:第一他真的很懂这个东西,而且外在他给人的形象是很懂这个东西。
包括知乎上回答榴莲问题回答的最多的答案有2000多个赞;然后有一个人有篇食谱有6万多个赞,是做榴莲蛋糕的;还有一个姑娘吃了北京30多家有榴莲菜的餐厅然后写东西; 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在消费者这边有形象,另外她也有做产品的Insight。他们做的东西是最极致,但又不是那种科研方向的极致,是符合市场的极致。
你先吸引住了头部1%的用户,然后他来参与到你的研发当中来。其实这一群人它会扩散到9%。1%这一群人,他没办法跟90%的人直接对话的,因为90%的人根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但是9%的人稍微听得懂或者他至少很尊重这些人。就好像有多少人真的懂无印良品的几个设计总监,他们脑子里想的什么东西,他们对设计的理解。无印良品有好几本书,有一本就是讲设计中的设计。我自己买回来看半天我都看晕了,这是1%的人写的,然后9%的人能懂个大概,你让90%的人懂他肯定不行的。
但是问题的9%的人懂,他就会说这个品牌的设计非常的好,他跟你用他的语言讲一些东西,他传递给90%的人的时候,就是这个东西真的很好。我也说不上哪里好反正就是这个品牌很注重设计,设计感很好等等这些。你懂的是一个非常浅层的东西,但是你就有很强的忠诚度,而且你的消费决策是很顺的。
那你在公司层面要做的就是,怎么样给1%、9%、90%的人不同的任务,他要给你带来的贡献是不一样的。那以前你做传统广告投放的时候,你肯定打不到1%和9%的人,因为他是自己具有较强认知能力的。很多的时候大家讲消费升级,觉得现在新的消费者具有很强的认知能力,我觉得并不是这样的。只有1%和9%的人里一部分是具有很强的认知能力的,90%的人买一个东西,仍然没有经过自己太强的认识决策。但是哪怕是这90%的人他现在也很讨厌被Push。所以现在无论大品牌还是创业公司,他们在做的都是怎么Pull这些人。
从品牌的角度,要开始做设计,以前大家没有从 Design Thinking 的角度去想这件事情的。你怎么样设计用户体验是适合1%的,你怎么样设计用户体验是适合9%的,他分享的时候为什么要分享。大家分享到朋友圈里的东西无非两种性质: 第一种秀优越感,无论是智商上的优越感还是生活上的优越感。
第二种是很强大的身份认同感。比如我转一个李宗盛的东西,是因为我觉得李宗盛和李宗盛代表的东西很体现我的价值观和身份感,其实最主要的就这两个东西。对于9%的分享者你要去设计这个东西。然后对于90%的人你要设计的就是影响他消费决策的是哪些因素。
我觉得很多品牌犯的最大的一个错,比如传统品牌它要进来我要做一个互动性很强的宣传,然后我希望所有的消费者都来参与,这是不可能的。你一个创意做的再好,我觉得都只能有1%的人参与进来的。他能够给你画个画啊,跟你一起开发一个新口味啊,但是9%的人我叫做创造一个现象。你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好处是它具备很强的传播性,我哪怕只找100个或者30个人来,给你感觉就是浩浩荡荡的人在做一个东西。
那90%的看到这个东西之后,他会觉得我是对这种价值观买单的。我找一群比较有Insight或者我比较相信的消费者来做这个事,然后我就会去传播分享这个东西。但是我会设计很多他分享的驱动力,比如很多可能是因为我整篇的东西是输出某一个价值观。比如说我们现在这个品牌经常讲的是,我们在证明中国人也能做出世界顶尖的乳制品这个信息。
这个信息我们实际是从90%、9%、1%的人,我们去找一个共性的点。不能只提炼一个只有1%的人听得懂的东西,我要提炼一个90%的人都能有共鸣的共性需求。这个需求就是我们叫做民族自豪感,或者民族主义精神。因为你会发现在中国市场里大家在任何时间点最统一的就是民族这个东西受到挑战的时候。大家在网上都比较统一的大家都有这个情绪,包括小米也是当时找到整个中国制造这么一个共性点。但是这个共性点我们就会去拆,对于1%的人和9% 、90%的人来说他传达的信息是相对来说有区别的。
那9%的人在分享的时候,他实际上在输出一个他很认同的价值观,他会说我是看着这个品牌一路长大的。在研发新产品的帖子受到大量关注后,那这个时候做到这一点,我已经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部分市场需求。而且我离Product-Market Fit(产品需求拟合度)比较接近的。我知道有这么多人点赞收藏,在这篇文章里里面,我们下面放了一个二维码,然后它就给我们导种子用户。因为我们最后下面说,我们要召集人来做这个事,一起来研发这款产品,一起来跟我们吃。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大概1万2千人来加我们微信,加到我们专门为这个零食设置的一个群里去。就是加我们的个人微信,它不是一个公众号,然后我们再从这1万2千人里面,我们让他自己进来时先说下自己的背景,然后你能为这个东西贡献什么。然后我们再从里面把他分成几个组,有点类似于所谓的Focus Group(观察小组),然后不断的以他们为中心来迭代。这样迭代周期就要快很多,那这个是另外的一个案例。所以说我觉得能做到刚才这些事,它还是回到组织架构。
如何打造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的组织架构
你产品需要具备很强的传播性和品质等等。到这个时候你需要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要如何满足用户需求?用户需求一直在变,我如何持续地满足他?
那互联网APP来说,它们有很好的方式,比如说让自己直接在APPStore上每两周提交一个新的版本。比如说你看最早的美拍美颜相机,美拍最早做拍美化小视频,到后面开始做一些视频的社区。当直播火了,它一下子把整个东西切到了直播上面,美拍现在变成了主要以直播为功能模块的APP,这就是它在持续的满足同一类用户的需求。
那当一个食品公司或者一个消费品公司,要做这个的时候你要问自己的就是,我要如何打造一个柔性的供应链。这是我在跟公司内部团队和外部投资人讲的时候,我要达到的最大的一个共识。
所谓的柔性供应链就包含三个环节:第一个是消费者有新的需求或者说特定的一个社群的消费者有一些新的需求。比如说二次元消费者的需求,你如何能快速精准的收集到这些信息,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你如何很快速的把它转化为一个产品,这是第二步。
第三步是你如何能快速精准的把新的产品推送到目标用户手里。
所以这一拉、一转化、一推就是所谓的柔性供应链。那这件事情你就可以看到,FMCG公司,它最大的困难因为它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它收集数据是非常非常低效的。因为传统公司它80%的生意靠渠道做,它的数据非常的不精确。拿快消品为例的话它的终端数据都是尼尔森,然后还有渠道的数据。渠道数据第一有延迟第二不准,它没有办法直接像小米和映客那样实时收到用户的数据。
然后它转化的周期取决于你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公司。大的MNC就更长了,一般在24到36个月,国内的公司基本上控制在12个月左右,这个周期是非常非常慢的。在乐纯,我们希望是以每2周为一个迭代周期,我们希望对我们的产品有更快速的优化。
然后最后一步那个推的环节,因为你发现你的生意依赖于渠道。因为渠道是一个Mass Market(大众市场)的东西,没有办法精准的推到某个特定的人。这就有可能使你在推的这个环节中产生了很多额外的成本,这是这三个环节的情况。
于是你问说我如何打造一个柔性供应链,你真正要问自己最深层次的问题是:我如何打造一个用户驱动的组织架构。这个是最根本的,因为只有这个东西能够支持上面的柔性供应链的。
这是我们说的一个传统的产品驱动型公司,就是一个传统的FMCG或者B2C的公司,它的一个组织架构分3个大的模块。研发就是你的产品部,然后你有你的市场,然后有销售。
那大概一个流程是研发部有18到36个月的周期去研发一款新产品,然后市场里面还分一下,有负责品牌的有负责推广的。我们遇到一个蒙牛的,他说他经常遇到研发部给他一个没有标签的东西。然后让他想定位,让他吃。然后他吃了各种各样的酸奶,然后上面没有标签,然后让他想这个特点是什么,让他想这个定位和包装怎么做,让他很头疼。
研发一般有18到36个月,到最后6个月,觉得这个产品基本上可以发布了,已经可以大规模生产的一个阶段,给到市场部来做定位。然后再去做广告的投放,包括赞助爸爸去哪啊这些。然后这些东西都已经准备发布了,然后给到销售部去铺渠道,就是看这边有哪些渠道是匹配的让他去铺。在一家FMCG公司这三个部门相对来说是非常非常独立的。
甚至有些是总部直接负责,然后它的市场和销售在不一样的品类里是不一样的组织架构,就是说这两个东西不是打通的。其实在很多传统电商里也是这样比如说在苏宁、京东、大众点评,就是这个市场部是完全独立的一个部门,它是要问其他部门去抢资源来做各种各样的事情的。它手上有很多钱,但是它要去问其他部门去要资源。比如说我要一个产品来配合我做些事情,比如我要一个产品来配合我做Growth Hacking,这个时候我要抢很多资源的。我要问我的销售说我要这个团购的产品请你帮我去谈,然后我要全部这25个城市都能拿到这个团购的Deal。市场部是完全独立的,要去抢这些资源。
但你去反观小米的那个Case,它就是从研发到产品到技术到推广,它是一条线的。所以我们就分享一下乐纯的组织架构,我们把它分成这5块。这个五个模块分别做的事情是:第一个产品运营,它是做一个以用户为核心的新产品不断迭代和研发。
然后内容运营就是我讲的,如果产品运营部门对应的是传统公司的R&D产品研发的话,内容运营这个部门对应的是品牌部。我觉得现在所有品牌根本都是靠产品和内容支撑起来的。现在做的很好的品牌,Gopro,Redbull,做大量的内容。Redbull内部有一个100多人内容组,是他们自己内聘的一个组,做各种内容,这个基本上就等于你的品牌。
然后用户增长部就是类似Facebook或者Linkedin内部有一个Growth Team。然后这个部门是专门用来做推广的,所谓投广告的部门。但是我们基本不投广告,我们做很多Growth Hacking的工具。
然后用户运营部就是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因为我们生意本质上就是一个CRM的生意。
然后最后用户体验这个部门。它其实下面分2类人。一类是我们叫用户体验师,传统公司就叫客服。另外一个就叫产品经理,就是我们线上和线下用户体验的。产品经理他们做的事情就是,产品运营是做研发的,客户运营是做迭代的。因为我是直接to C的,我每天会收集到大量的定性跟定量的用户数据。然后这些用户数据,每天我们会实时地反馈到产品经理,产品经理去排期做各种各样的迭代。包括物流体验、包装、包括产品配方的微调、包括我们线上下单的体验等等所有的东西。它是以一个非常快速的在迭代,那这个是一整个流程。
那一般的话,传统的FMCG公司有做产品、做品牌、做推广的,也有CRM他相当于是做销售的。我们跟2类公司很像,第一个像豆瓣这个做社区的公司;IDG的人说我们本质上是一家网游公司。我就是把用户以尽可能低的CAC(用户获取成本),然后要把它的LTV和ARPU值(生命周期价值)尽可能做高。用户拉进来以后要尽可能的榨干他所有的价值,让他不断的买。去提升留存率和复购率,然后买各种新产品,包月、包年等等。
这个是我们在做的一个核心的事情,那这个就是我们的组织架构。所以你可以看到产品和内容它是并行的。任何一个产品在我们还没有上线的时候,产品运营和内容运营这两个部门就已经启动了,它就在做事情,已经开始满足用户需求了。
一旦到产品投入市场之后,用户增长部就开始做Growth,就会 Leverage(充分利用)到我们在之前阶段积累的种子用户。然后配合我们 Growth Hacking 的工具,比如在国内滴滴打车的红包。滴滴内部只有2个 Growth Hacking 的工具,一个是红包一个是类似类似Uber的打车券。然后国内有很多家做APP的公司 Growth Hacking 做的还不错,硅谷也有很多家 Growth Hacking 做的很好的公司,LInkedin Facebook Paypal等等。那我们也是做工具,所谓的工具有 Referral(推荐好友)的、有红包的、有优惠券的这些。CRM 就是所有的会员体系等级,包括像传统的公司像星巴克它的一整套会员的体系。
但这里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说这个跟产品没有任何的关系,这个是我们不断在打磨一件事情是这套东西,是最核心的运营体系。就像对百事来说,研发-市场-销售是它最核心的运营体系,跟产品本身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就我今天做汽水明天做薯片,它其实都是这样一套核心的运营体系。
用户驱动这个事情是最根本的,我是非常相信这件事的。我们组织架构其实是在过程中调整出来的,包括到现在为止我们组织架构都会调整。比如我们在 Growth 团队下面,我们分成线上和线下。线下就是做地推的,用再俗一点的话他相当于是一个直销团队,他直接接触到终端的消费者做活动做试吃。我们做的创新是线下的市场团队是和线上的连接在一起的。就是他会让线下接触到的用户再去分享我们线上Growth Hacking 的工具。那这个其实就是传统公司至少接下来几年很少去做的事情,因为你线上的 Growth Hacking 的工具要设计的非常好,是你要靠一版一版去迭代的。
我见到很多的公司他们找到Agency说你们帮我复制一个乐纯的这个东西。然后他们也做了,抄表面是可以抄的。Growth Hacking 你要表面上抄是容易的,但是你要真的使他传播系数做的非常好你就是慢慢调,不停的做AB测试。你今天调两句文案,明天调下按钮的颜色,后天调两张图片,然后不断的细节调整。每个细节优化10%最后你能把效率优化的很好,把这两个东西链接在一起。最早的时候这个市场团队是独立的,后来我们就把他并到 Growth Team 里。
我们现在在开新城市,比如我们去到武汉,它的头9个月就是做拉新的工作。因为用户运营分三步嘛,就是拉新、转化、留存。但是他到9个月之后,基本上就Focus在后两个阶段就是留存和运营的工作了。那他就会从 Growth Team 去到 CRM Team,就是他肯定会有调整的。
所以你要从商品、内容、帮助用户做连接这三个角度去想。你如何有一个底层架构可以支持一个好的供应链,可以支持你的用户需求,然后出了好的产品才能够有好的传播,而不是从上面去想。所以说你看到乐纯所谓做出好的 Case,是因为我们能快速的去 Respond。我们真的知道消费者要的是什么东西,然后我们能够把它以商品为载体去迭代,有可能是酸奶,有可能是酸奶包装上的细节,或者是内容,就是我们输出的一篇篇东西。包括我们自己也在自己的品牌内做,把我们伙伴的品牌和我们的用户连接到一起,你的反应速度要非常快,持续的满足用户需求,这是你从这三个维度都要去想的事情。
推荐阅读
如何将商业内容打造成IP?
▼